關節炎有很多種,部份在症狀以至基因有一定關聯。例如以前常說的強直性脊椎炎,近年醫學界將之與銀屑病關節炎、炎症性腸病等,就一併以「脊椎性關節炎」(SpA)稱之。脊椎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,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己,最常見是攻擊脊椎和周邊的大關節,例如髖關節、膝頭、手肘等。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確,但我們知道 HLA-B27 基因與此病有明顯關聯,男性患者比例明顯較高。
脊椎性關節炎可導致長期慢性發炎,除了典型的下背痛與晨僵症狀外,這類病患的全身性發炎亦可能波及多個器官系統,其中以虹膜、心血管與肌肉功能變化較容易被忽略。
撰文:風濕病科專科醫生、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陳柏滔醫生
臨床經驗中,部分脊椎性關節炎患者在病發早期並未察覺異常,直至背痛持續數週至數月,甚至影響睡眠與工作表現,才考慮求醫。有患者表示需凌晨起床走動方可舒緩背部僵硬,亦有病人在早上起床時需活動超過半小時才能逐漸放鬆,這些均屬於典型的炎性背痛表現。
值得關注的是,脊椎性關節炎並非單純局部疾病,而是具備全身性發炎特徵。部分患者會併發虹膜炎、牛皮癬、炎症性腸病等共病,亦有患者因病情控制不佳或長期依賴消炎止痛藥,而逐漸出現心臟或血管方面的異常變化。
臨床經驗中,部分脊椎性關節炎患者在病發早期並未察覺異常,直至背痛持續數週至數月,甚至影響睡眠與工作表現,才考慮求醫。
慢性發炎會影響血管內皮健康,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,繼而引致高血壓、心臟負荷上升,甚至心臟衰竭。臨床上,這類患者未必出現明顯心絞痛,反而以「無徵狀高血壓」、下肢輕度水腫或疲倦為表徵。部分病人在接受心臟超聲波檢查後,發現已出現舒張功能不足或輕度主動脈瓣逆流等變化,雖然發生率不算高,但在未有早期介入的情況下,其風險仍不可忽視。
勿長期依賴消炎止痛藥
此外,部分病人長期依賴消炎止痛藥控制關節疼痛,這些藥物雖為首線治療,但亦可能增加心臟負荷。曾有病人因長年自行使用藥物應對背痛,最終因反覆水腫與高血壓求診,經進一步檢查,才發現心功能已出現明顯下降。
除了心臟方面,肌肉功能變化亦是臨床上經常觀察到的問題。雖然脊椎性關節炎並不直接攻擊骨骼肌肉,但患者因長期關節疼痛或僵硬,容易產生姿勢補償行為,導致某些肌肉群長期過度使用或被閒置,進一步出現肌肉萎縮。一些病人即使病情受控,關節活動改善,亦會反映出現「無力」、「站不起來」、「肌肉無力」等問題,這些並非新病發作,而是肌肉力量不足與使用模式錯亂所致。
復健與藥物同樣重要
此情況下,適當的物理治療與復健訓練非常重要,透過系統性肌力重建,幫助病人重新適應身體姿勢與活動需要。部分病人於注射生物製劑後雖感關節「解鎖」,但由於肌肉功能未即時恢復,反而會出現跌倒、步態不穩等問題,因此復健計劃應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。
目前針對脊椎性關節炎的治療選項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止痛藥。針對病理機制的生物製劑,特別是抗 IL-17 類型的藥物,已被廣泛應用於難治或反覆發作的個案上,不但能有效控制關節與脊椎炎症,更可減少整體發炎對心血管系統的長遠影響。相較之下,若長期停留在止痛藥階段而未作升級,反會增加不必要的併發症風險。
脊椎性關節炎的影響遠超一般人想像。從最初的慢性背痛,到後續可能引起的心臟衰弱與肌肉退化,若患者及早接受正確診斷與治療,病情絕對有可控空間。臨床醫生亦應提高警覺,除評估關節症狀外,更應注意患者的血壓、心功能、肌力及活動能力等整體健康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