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腫、鼻塞、鼻涕色澤異常,是傷風、感冒的常見症狀;但若沒有發燒、喉痛等其他呼吸道病徵,那就可能是鼻腔炎症,甚至是鼻瘜肉作怪了。鼻瘜肉和大腸瘜肉都是常見的腫塊,除了幼兒,其他年齡層都有機會患上鼻瘜肉,而且與哮喘、睡眠窒息兩症有不少關聯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翠欣

鼻瘜肉是鼻腔和黏膜長時間受刺激而水腫,繼而產生的腫塊。成因主要分為發炎及過敏兩種,前者是指鼻腔和鼻竇受細菌和病毒感染而形成;後者則源於自身免疫系統過度活躍,釋放免疫球蛋白E、白細胞介素IL-4、IL-5和IL-13等,形成鼻瘜肉。

過敏而形成鼻瘜肉的病人,不少也是哮喘患者,及對阿士匹靈有過敏反應,醫學上稱為「三聯症」(Samter’s Triad),這些病人的哮喘問題一般較嚴重及難治理,在藥物治療方面相對需要謹慎。

鼻瘜肉與傷風、感冒不同,它不會伴隨發燒、喉嚨痛等病徵;如果瘜肉長在嗅覺層附近,有機會影響患者嗅覺。大部份的瘜肉都長在中鼻甲骨附近,非常隱蔽,單憑肉眼或觸感,很難察覺(未必感到痛楚);只有一些體積較大,在鼻孔附近生長的瘜肉,才會明顯感到腫脹;嚴重情況可致鼻形變化,引發劇烈頭痛。

鼻瘜肉也會影響呼吸,所以部份較嚴重患者,可能也會有睡眠窒息症。透過鼻腔內窺鏡,能夠診斷鼻瘜肉的情況及治療方案。大部份的鼻瘜肉都是良性,而且鼻腔兩邊都會生長;如果只在其中一邊生長,便需抽取組織化驗,以排除其他良性或惡性腫瘤。

體積小、病徵輕微的鼻瘜肉,可以鹽水洗鼻、類固醇噴鼻劑或口服抗敏藥物治療;個別情況,甚至需要抗生素或口服類固醇,較嚴重或長期受過敏反應困擾人士,則可嘗試脫敏治療或注射生物製劑。如果情況未如理想,則需手術切除瘜肉,例如近年常用的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。以微創手術一次過切除瘜肉和囊腫,並重建鼻竇引流通道。

雖然鼻瘜肉不會變為癌症,但我們仍應注意鼻腔清潔及健康,盡量遠離常見的致敏原;如有相關病徵,宜尋求醫護人員意見,找出「隱形」瘜肉為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