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齒和其他身體部位一樣,也會生「瘤」。齒瘤大多長於口腔上顎前端,深埋牙骨之內,平時難以察覺,亦多數在兒童恆齒發育階段產生。一旦齒瘤生於恆齒的生長道路之中,隨時令換牙階段的恆齒長歪,甚至令恆齒發育受阻而未能如期長出。當子女乳齒脫落後異常地未出新牙,家長或需留意是否齒瘤作祟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牙科醫生黃凌旻
齒瘤(Odontoma) 是一種齒源性腫瘤,並不常見,但多數為良性。齒瘤泛指牙齒胚胎組織發育時產生病變,形成大小不一的不規則結構。
病理學上,齒瘤可再細分為混合性齒(compound odontoma)和複雜性齒瘤 (complex odontoma)。前者像數顆細小的牙齒,後者則多數呈不規則形狀。
齒瘤多數在恆齒發育階段產生。由於齒瘤埋藏於牙骨內,沒明顯病徵,往往都是在X光檢查時,一併發現。醫學上,暫時對齒瘤成因沒有確實的定論,部份文獻記載相信與乳齒感染、創傷、家族遺傳、牙齒胚胎過度活躍等有關。
一談及「瘤」,病人容易聯想到腫瘤會越長越大,擔心影響外貌。事實上,根據臨床觀察,齒瘤影響病人面部外觀的機會不大。不過齒瘤始終含有上皮組織,曾有臨床案例是當齒瘤進一步病變,形成囊腫(cyst),繼而腫大、侵蝕牙骨,影響牙床,令牙齒受感染壞死,最終脫落。

齡:
(1)門牙:6-7 歲
(2)犬齒:10-11 歲
(3)小臼齒:10-12歲
(4)第一大臼齒:5-6歲
(5)第二大臼齒:12-13歲
(6)第三大𦥑齒(智慧齒) :17-22歲
當發現兒童脫去乳齒後,於正常年齡內未能長出恆齒,就宜向牙醫求助及進行牙科相關檢查,觀察是否與齒瘤有關。
至於治療齒瘤,多數以手術切除為主;視乎每個病人情況,手術費用為數千至逾萬港元不等。由於齒瘤常常發現於換牙階段,如果兒童年紀太小而未能配合切除手術,建議可接受鎮靜劑醫學監察麻醉(monitored anaesthesia care),甚至全身麻醉(general anaesthesia)以進行手術。
如果懷疑齒瘤產生病變,牙醫一般會完全將其切除,並將組織進行病理化驗,排除其他病變。若齒瘤的面積較大(接近普通牙齒大小),相關牙齒附近的牙骨亦需要移除,當牙骨不足,隨時令附近牙齒受影響而變得鬆動。
當齒瘤被完全切除後,普遍病人復發率並不高。但如果病人年紀尚輕,移除齒瘤時亦有機會影響恆齒胚胎生長,術後需要監察恆齒生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