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上突然出現凸起的肉粒,看似是普通油脂粒,一段時間後卻發現越長越多,有可能是「疣」作怪。長於臉上的疣外觀與油脂粒及汗管瘤看來相似,容易令人有所混淆。須注意疣具有傳染性,為免「滿臉粒粒」影響外貌,甚至傳染他人,下文會介紹三大簡單識別疣的方法,引導患者及早治療和處理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

疣是由過濾性病毒「人類乳頭瘤狀病毒」(HPV)感染導致的皮膚增生,多屬良性,患者會長出肉色或啡黑色的肉粒。疣本身可以出現於身體任何地方,常見部位是臉、頸、身及手腳。生疣而坐視不理,可能隨時間而越生越多,數量可以達至數以百計或以上,甚至可能傳染他人。

疣大致可分為扁平疣、尋常疣、性病疣及足底疣。今次先集中談談當中常見於臉上出現的扁平疣,皆因扁平疣表面光滑,大多呈肉色,「小肉粒」一樣的外觀及大小,與油脂粒及汗管瘤相似,容易令人混淆。要識別以上三者,可以從出現的位置、對稱及顏色著手。

(一)位置:油脂粒一般出現於油脂分泌旺盛的T字位;汗管瘤屬於眼周汗管細胞增生,多數長於眼睛附近。反觀疣可以於臉上任何地方出現。

(二)對稱:臉上的油脂粒及汗管瘤多數是對稱分布,而疣則不同。

(三)顏色:油脂粒及汗管瘤以肉色、淡黃色等淺色為主。而疣除了呈肉色,亦可呈啡色及黑色等等。

疣與油脂粒及汗管瘤不能混為一談。舉例而言,若患者誤將疣錯認為油脂粒去擠壓,有機會令疣病毒「隨手」傳染至臉上或其他部位,甚至傳染他人。對於皮膚病症,「觸摸」及「擠壓」大多不會有所幫助,反而有機會弄巧反拙,令皮膚進一步受感染或受損。

上述三者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,扁平疣主要採用冷凍治療、二氧化碳激光及電灼治療三種方法。冷凍治療以低溫液態氮氣破壞及消滅疣。二氧化碳激光則可以精準地清除疣。而電灼治療透過高溫電流去疣。汗管瘤亦可以透過以上三種方法,加以改善。至於油脂粒未必需要特別處理,可以透過做好洗臉及控油,減少冒出油脂粒。

不少病人或單憑眼見疣數量較少,自覺病情輕微,自行購買水楊酸藥品塗於患處,以望「脫疣」。雖然水楊酸可以溶解及破壞備受感染的皮膚角質,使疣慢慢脫落,但水楊酸在治疣方面,大多建議用於手腳等身體部分較佳,用於臉部則需要非常小心。曾有病人將水陽酸用於臉部後弄傷皮膚,原因可能與塗抹份量過多,或是塗抹「出界」有關。當使用水楊酸藥品後,產生灼熱感、皮膚破損或潰爛,應立即停用。

雖然生疣不會對身體健康構成影響,但滿臉粒粒亦影響儀容,建議患者及早求醫,以免耽誤病情,否則越生越多疣之下,治療難度自然加深,復原時間亦拖長。

我們對疣沒有免疫力,痊癒後接觸到新病源有可能再受感染。有化妝習慣的人士,康復後宜避免重複使用可能已帶病毒的化妝用具及化妝品。日常出入公眾場所時,亦盡量避免接觸公用物品,例如自備拖鞋出入游泳池及自備個人瑜伽蓆運動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