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身室及運動處所重開,很多朋友都急不及待上場大展身手。欲速則不達,運動愛好者如果為了趕快達到理想體態,不惜「報復式加操」,運動強度甚至超越身體負荷,大幅增加肩膊及手腳關節等位置扭傷、發炎機會,結果需要治療或長時間休息,那就得不償失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物理治療師盧文軒

上一波疫情期間,健身室及運動處所停開逾3個月,加上大多數人在家工作,難免體能下降、運動表現大不如前。以器械訓練為例,假設你一向可以輕鬆舉起50磅啞鈴;但由於疫情期間少郁動及拉筋,不但肌肉流失,體能及柔韌度亦會隨之下滑,相隔一段時間後舉起相同重量啞鈴也會感到相當吃力。但你忽視這些身體警號,甚至為了急於求成,強行加重訓練強度,往往就是痛症形成的原因。

訓練的錯誤觀念

進一步來說,很多人想操肌時做到肌肉非常酸軟,認為這是肌肉增長的徵兆。這話的確沒有錯,肌肉酸痛有機會是發炎反應,身體會製造更多肌肉進行修復,達到增肌效果;但這些發炎反應通常會在48小時內消失,如果痛感持續,肌肉很可能已經被拉傷。

很多運動愛好者,特別是男性,都喜歡操練二頭肌及胸肌,因為肌肉充血膨脹的狀態,最容易自我滿足;但過度使用前半身肌肉不但會容易拉傷,更能有可出現肌肉失衡,引致圓肩及駝背問題。所以臨牀上,前來求助的病人亦多數有肩及頸膊痛症。

物理治療師盧文軒。

訓練時間過長易引致疲勞

除了痛症問題,運動引致的過度疲勞也很值得留意。部分人的「報復式加操」方法不止於加大負重量,更會拉長訓練時間,變相令休息時間減少。不過,假如你在持續訓練後,表現沒有提升甚至倒退;或運動後出現睡眠質素變差、長期處於亢奮狀態;情緒低落,做事提不起勁或容易生病等,都有可能是過度疲勞警號。這個時候,你最需要的是多加休息或調整運動訓練強度。

我明白大家都想趕快回復昔日的運動表現,但操之過急反而適得其反。不論你是跑步或玩球類運動,復操的首幾課強度均不宜過高,特別是心跳率不應維持在令你不舒服的水平。如果是器械訓練,則建議先以較輕的重量開始,大約是疫情前的八成。

設定健身課表時要讓肌肉輪流休息

另外,設定健身課表時,也可以將涉及同一組肌肉的訓練安排在同一天,例如今天做二頭肌、胸訓訓練;明天做臀腿訓練;後天做三頭肌、背肌訓練等,讓肌肉可以輪流休息。要記住,復操的最主要目的,應是讓身體重新適應運動節奏,逐步回復最佳水平。

羅馬非一日建成,要達到理想體態亦然。不要強逼自己做過量運動,有需要時尋求健身教練、營養師等專業人士幫助,一同制定長遠又容易堅持的運動計劃方為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