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一到,痔瘡總是容易發作,除了天氣濕熱影響,水分流失亦是重要原因。不想經常受痔瘡困擾,除了要多吸收纖維,防止大便過硬,亦要改善排便習慣,尤其大便過度用力,或長坐廁板,均會加劇痔瘡發作。炎炎夏日,謹記在擁抱陽光與海灘、保持運動習慣之餘,亦要補充足夠水分,才能有效紓緩症狀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外科專科醫生劉應裕
當肛門內的軟組織受壓漲大,影響血液循環,令血管膨脹,就會形成痔瘡。位於肛門內的痔瘡稱為「內痔」,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有時大便帶有鮮紅色血,屬於較早期的痔瘡。當痔瘡繼續漲大並輕微脱垂,患者未必會感到痛楚,且會自行縮回肛門內,此屬於第二期症狀。
當痔瘡已外露凸出,且無法塞回肛門,這種痔瘡稱為「外痔」,容易疼痛,屬於第三期症狀;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發炎及潰爛。痔瘡出現脱垂後,會阻礙血液流通,令軟組織硬化,患處一旦受壓,病人就會感到痛楚,這種情況便是痔瘡發作。通常以下幾點屬痔瘡高危因素。
▼痔瘡高危因素▼
1)排便過度用力:用力排便會令血管受壓,繼而膨脹形成痔瘡。
2)經常蹲下或長時間坐在廁板:由於骨盆底肌欠缺承托,容易令痔瘡脱垂。
3)孕婦:胎兒會令腹腔受壓,加上賀爾蒙變化,亦屬痔瘡高危人士。
4)大便過硬或便秘:當大便欠缺水分而硬化,會擠壓肛門血管,容易形成痔瘡。
夏天常見痔瘡發作,一般原因為炎夏令身體水分流失快,若未及時補充足夠水分,大便會變得乾硬,加劇痔瘡問題。另外,夏天較為濕熱,血管會隨温度升高而漲大,令患者在夏天較容易出現患處疼痛及不適。
受痔瘡困擾而求醫人士,視乎病情有不同治療方法。若患處經常流血,可以在肛門注射藥水令血管收縮,減輕病況。嚴重者除了可選擇切除手術,亦有患處結紮手術,令漲大的血管沒有血液流通而萎縮,能改善流血同痔瘡脱垂情況。
不過,即使做了手術,仍有復發風險,因血管有機會再受壓力而漲大,改善飲食、運動及排便三大習慣,才可預防勝於治療。
▼預防痔瘡發作▼
1)飲食方面:宜多吃水溶纖維食物,可將水分較長時間鎖在腸道,防止大便乾硬;補充足夠水分,每日宜最少飲1.5公升水。
2)運動方面:每周宜進行至少3日帶氧運動,每次至少30分鐘,有助腸胃蠕動,減少便秘,例如夏天可選擇游水,有效改善痔瘡問題。當然,在炎熱天氣下運動,時刻補充水份也是相當重要。
3)排便方面:切忌用力排便,亦不應長坐廁板等待便意,正確做法是有便意才去如廁。如廁後亦不應繼續坐在廁板,例如煲劇或玩手機。
痔瘡及同腸癌均是香港常見疾病,不少人見糞便帶血會十分緊張,一般來說,腸癌症狀除了大便帶血,排便習慣亦會改變,甚至伴隨體重下降等。病人一般難單靠排便行為去區分兩者,一旦大便帶血,宜及早求醫作出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