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本港的馬拉松跑季踏入尾聲,也是大部份跑手正視雙腳痛症的時候。在密集的訓練周期,雙腳的勞損積少成多,除了常聽的亞基里斯腱或足底筋膜炎之外,牽涉俗稱「跑者膝」的髂脛束綜合症或髂脛束症候群(Iliotibial Band Syndrome,簡稱ITBS),也常於催谷太甚、拉筋不足的跑者出現。如果持續於上落樓梯時,膝蓋外側感到針刺般的疼痛,痛感甚至影響走路或站立,宜盡快尋求中西醫和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註冊物理治療師兼中醫陳鎮暉
髂脛束(Iliotibial Band,簡稱IT Band)是大腿外側的主要筋膜,從髖部外側的髂嵴,沿著大腿外側往下,接到小腿上方處。髂脛束也是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和闊筋膜張肌(Tensor Fasciae Latae)兩塊肌肉的延伸,是負責穩定膝蓋動作的組織,與大腿外展、伸直、旋轉等動作都有關係。
髂脛束(Iliotibial Band,簡稱IT Band)是大腿外側的主要筋膜,髂脛束症候群 ( ITBS)通常與過度使用、姿勢不良或肌肉不平衡等有關,反覆摩擦就會導致腫脹、發炎,產生膝蓋外側痛、大腿痛(外側)、上下樓梯痛等症狀。(資料圖片/霍芷晴攝)
髂脛束症候群 ( ITBS)通常與過度使用、姿勢不良或肌肉不平衡等有關,反覆摩擦就會導致腫脹、發炎,產生膝蓋外側痛、大腿痛(外側)、上下樓梯痛等症狀。
1.使用過度:反覆伸曲膝蓋的動作,導致IT Band不斷摩擦而致。尤其常見於運動員於訓練周期時,突然大幅增加訓練量(例如由每次跑半小時,突然增至每次跑兩小時)引起。
2.肌肉無力:本身的腹肌、臀肌或髖部肌肉太弱或彈性不夠; 未做足熱身或伸展動作就開始訓練、沒有收操;又或訓練組數之間的休息時間不夠等,都會導致擴筋膜張肌過度代償而繃緊,因此損傷。
3.訓練場地:如果跑手經常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跑,或固定跑馬路的某一側,日積月累,雙腳受力及發力都不平均,也會增加IT Band受損的風險。
4.結構問題:女性骨盆較寬、骨盆傾斜、O型腳 (退化性關節炎)、又或有「長短腳」,跑步或膝蓋彎曲至超過30度,髂脛束較容易產生摩擦,受壓較大。
5.長時間維持「蓮花坐」姿勢:部份人士喜歡長期把雙足放到大腿上,這種坐姿會導致筋膜摩擦,從而受損。
6.經常穿著鞋底磨蝕或左右兩邊不平衡的跑鞋。
髂脛束綜合症,輕則在運動後感到膝蓋外側筋膜繃緊或痠痛,但未影響日常活動;持續的鈍痛,並於跑步或長時間行走期間痛楚加劇,則步入中度損傷;嚴重者,會有強烈刺痛或撕裂感,膝蓋甚或腫脹,影響走路、站立以及日常活動,肌肉力量亦見明顯下降。
隨著本港的馬拉松跑季踏入尾聲,也是大部份跑手正視雙腳痛症的時候。在密集的訓練周期,雙腳的勞損積少成多,除了常聽的亞基里斯腱或足底筋膜炎之外,牽涉俗稱「跑者膝」的髂脛束綜合症或髂脛束症候群。(Getty Images)
由於膝痛是髂脛束綜合症的主要症狀之一,需與其他膝部痛症區分,方能對症下藥。例如:
膝蓋外側痛:外側半月板損傷、外側副韌帶扭拉傷
膝蓋前側痛:髕骨股骨症候群、脛骨粗隆骨骺炎、髕前滑囊炎或股四頭肌鍵炎
膝蓋內側痛:內側半月板損傷、鵝掌肌滑囊炎或退化性關節炎
膝蓋後側痛:貝克氏囊腫、膕肌症候群、坐骨神經痛
除此之外,脛骨平台骨折、十字韌帶損傷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感染性關節炎、痛風、腰部或臀肌的轉移痛等。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,重要的是諮詢骨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,找到病因,根據具體情況對應處理,制定個性化的全方位治療方案,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
髂脛束綜合症之所以被稱為「跑者膝」,除了大部份患者都有跑步習慣,當中也有不少是能力較高的精英跑手,訓練時間表越密集,受傷風險也隨之增加
髂脛束綜合症之所以被稱為「跑者膝」,除了大部份患者都有跑步習慣,當中也有不少是能力較高的精英跑手,訓練時間表越密集,受傷風險也隨之增加。如何恰當處理和治療「跑者膝」?下一篇文章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