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國最近有數十人疑使用受污染的人工淚液而感染綠膿桿菌,部份人視力受損,甚至要摘除眼球。這個「視力殺手」— 綠膿桿菌令人聞風喪膽,不但存在於環境之中,更是天生已對多種抗生素有抗藥性,屬於惡菌,惡化速度極快,能在短短2至3日內將角膜溶解。究竟綠膿桿菌如何入眼?有哪些生活習慣是高危?要如何避免感染?下文將逐一解答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眼科專科醫生黃澤銘

綠膿桿菌多數存在於潮濕的環境、土壤或水中,亦常見於醫院,免疫力低及有傷口感染的人較易中招。綠膿桿菌感染除了可致肺炎、敗血症等嚴重疾病,亦會入眼,造成角膜潰瘍,病情惡化速度極快,惡菌可以在2至3日內將角膜完全溶解,令病人失明。一般來說,感染綠膿桿菌的症狀包括眼紅、流眼水、眼矇及眼痛等,並有綠色的分泌物。

要治療綠膿桿菌,需視乎它對角膜的侵蝕程度。角膜分為五層,第一層為表皮細胞層,第二層是前彈力層,第三層是基質層,第四層是後彈力層,第五層為內皮細胞層。一般情況下,角膜受創傷或感染,並傷害深至第二層,已會令角膜結疤,影響視力。而綠膿桿菌可「直搗」第三層,此層佔去角膜90%,受損後無法再生,只要該層角膜溶解超過一半以上,已有機會造成角膜穿孔。

若感染仍屬早期,例如第三層角膜未嚴重受損,可透過特定抗生素眼藥水治療,且要觀察病菌對治療有否抗藥性。若病情未有好轉,或角膜溶解嚴重,就只餘下換角膜一途;若當時未能及時控制病情,而導致眼內容物被擠至眼球外引致盲眼的話,最後很可能要摘取眼球。

本港綠膿桿菌入眼個案少見,多由佩戴隱形眼鏡不當所致。多年前曾醫治過一名20多歲的男病人,他佩戴隱形眼鏡打波,中途隱形眼鏡曾脱落,但他沒有清洗,徒手將隱形眼鏡重新戴上。及後眼睛出現異常分泌物,自行買眼藥水滴,未見好轉始求醫。經檢查後,證實感染綠膿桿菌,角膜幾乎完全溶解,要移植角膜。幸運地,當時遇上有合適角膜能立即進行移植,始成功挽救視力。

大多病人在眼睛不適時,第一時間會自行於坊間購買眼藥水,要留意的是,胡亂使用眼藥水有機會加重病情,例如感染惡菌後再而滴了含類固醇的眼藥水,會抑制免疫力,致病情惡化,同時變相拖慢求醫,錯過黃金治療時間。除了綠膿桿菌,金黃葡萄球菌、阿米巴變形蟲等感染都有機會造成嚴重角膜發炎,因此,當眼睛有任何持續不適或異常,應盡快求醫。

要預防角膜感染,不宜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,每日最好勿超過8小時。污水是多種微生物及細菌出沒地方,無論在海灘或泳池游水,都不應佩戴隱形眼鏡,細菌有時間長時間依附在鏡片上,增加感染風險。有乾眼症的人亦要警惕,眼乾容易令角膜磨損,造成傷口,增加細菌入侵機會,同時淚液太少亦無法有效帶走細菌。我們要時刻保持眼睛滋潤,尤其辦公室一族,多運用「20-20-20」護眼法則,觀看電子屏幕20分鐘,就要望向20呎外的景物20秒。平時亦可放置一杯水在辦公桌,增加空氣濕度。當雙眼得到保護,病菌自然無機可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