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腦部發展在首五年非常關鍵,惟新冠肺炎持續約三年,不少疫下誕生的幼童生活在非常特殊的社會環境,導致出現不同種類的發展遲緩問題。不少家長誤以為發展遲緩是一種疾病,便帶子女四出求醫,然而現時有簡單方法初步判斷子女是否發展遲緩,且家長及師長只要有適當的介入訓練,已能讓幼童情況大有改善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精神科醫生蔡永傑

根據外國研究,每一百名幼童中,便有十至十五名幼童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遲緩;其中有一成至三成更屬於較嚴重的發展遲緩。簡單而言,即每一百名幼童中,便有一至三人會有較嚴重的發展遲緩問題。

至於在香港,有統計顯示2017年本港約有3600名新增的發展遲緩幼童,升至2019 年的4500名。而根據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統計,2019年共有9800宗轉介個案,其中發展遲緩的個案佔約三成。

發展遲緩成因主要分為「先天」及「後天」因素,先天因素例如先天染色體出現問題、母親懷孕期間食煙飲酒吸毒、產嬰時疑嬰兒腦部缺氧等,均會有機會影響嬰兒智力,及導致發展遲緩。「後天」因素則涉及幼兒成長環境、家長管教等,例如幼童缺乏足夠營養、虐兒等負面因素,均會影響兒童情緒及身體發展。

幼童發展遲緩涉及不同類型,包括語言及發音問題、大肌肉發展問題、小肌肉發展問題,例如肌肉耐力不足、手指協調不靈活等,另外亦可能是社交適應能力問題,例如不擅於別人社交,無法掌握及理解他人感受。

在社交距離措施持續生效下,近年幼童減少了社交,且減少外出遊玩、運動,導致肌肉發展不足,加上不少家庭家居環境狹窄,父母與子女長時間在家中使用手機、電腦等,影響兒童專注力發展。同時間,由於兒童長時間看電子屏幕,以單一視覺接收訊息,亦令他們不習慣及不喜歡運用聽覺、語言表達自己,久而久之導致發展遲緩。

▼家長可參考以下指標觀察子女是否有發展遲緩問題▼

六個月:

-未能保持頭部穩定

-未能伸手抓東西

一歲:

-未能扶著傢俱站立

-未能用拇指和食指拾起細小物件

一歲半:

-未能獨自步行

兩歲:

-未能說單詞,如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、「車」、「街街」

-未能跟從簡單的指示,如「畀媽媽」

兩歲半:

-未能用筆在紙上塗鴉

-未能組合單詞如:「食餅」、「飲橙汁」

三歲或以上:

-未能說簡單句子如:「我食餅」

-未能配對基本顏色和形狀

-學業上未能跟上進度

-出現行為問題

發展遲緩並非一種疾病,因此藥物治療並不適用,若幼童的發展遲緩並非嚴重,家長及師長只要主動調整與小朋友相處的方法,例如增加與幼童傾談、玩耍、運動的時間,減少使用電子設備,已能慢慢改善甚至追趕發展進度。

若擔心子女屬於較嚴重的發展遲緩,香港現時亦有不少評估中心,初步判斷子女那一方面出現發展遲緩,再轉介至其他服務中心接受針對性的訓練。只要讓受影響的幼童越早接受訓練,對於他們追回進度、學習新技能等,均會有明顯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