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我們突然感到聽力下降,有機會是突發性失聰作祟。此症發病原因尚未明確,但患者聽力會明顯驟降,不少患者誤以為只是一時身體狀態欠佳所致,隨時錯過治療黃金期,造成聽力損失。下文會分享突發性失聰的病理及應對方法,及早保護珍貴聽力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懿行

突發性失聰,學術上定義是指患者於72小時內有3個連續音頻出現逾30分貝的聽力下降情況。舉例而言,患者一邊耳朵的聽力會於上述時間內突然轉差(兩邊耳朵聽力轉差的情況亦有,但相對罕見),甚至出現耳塞、耳鳴、頭暈等病徵。

突發性失聰的發病原因亦一直未明。此症多發於40至60歲人士身上。翻查文獻及研究,普遍認為此症發病原因大機會與病毒感染有關,筆者臨床上亦留意到,不少確診病人曾有感冒病歷的現象。不過,沒患感冒的病人,不等於不會患上突發性失聰,若病人本身有免疫系統或內耳循環系統問題、有耳神經瘤,可能都會有影響。

若想察覺是否患上突發性失聰,可以從此症最明顯的病徵入手,就是聽力出現突然轉變。當發現相關異狀,建議切勿「估估吓」,理應盡早求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
突發性失聰可謂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,治療黃金期普遍為兩星期。當有懷疑患上突發性失聰的病人前來求診,專科醫生會爭取時間,展開以下評估:

1.醫生會先為對方進行詳細問診,了解病歷及病況,例如詢問對方何時開始出現聽力下降、早前曾否感冒、耳朵或身體有否出現其他病症
2.醫生會以顯微鏡詳細檢查病人的耳道及耳膜。如果情況顯示正常,就會安排純音聽力測試
3.以純音聽力測試的結果,了解病人聽力下降的程度
4.完成基本診斷,向病人講解治療方案,對症下藥,按病人實際情況安排口服藥或注射類固醇,隨後觀察康復情況及安排覆診

值得特別注意的是,出現以下狀況的病人,不宜進食口服類固醇藥物,包括糖尿病患者,乙型肝炎帶菌者,曾患肺癆、曾患胃潰瘍人士。以上病人若出現突發性失聰,會建議採用「中耳注射」方法,即以幼針經過耳膜,將類固醇直接注入中耳。

開展治療後,按情況為病人進行聽力檢查,觀察康復程度。最後待病人病情趨向穩定,醫生會安排磁力共振檢查,詳細檢查耳神經,排除病人患有聽力神經線腫瘤而影響聽力。

出現突發性失聰後,越早求醫及對症下藥,聽力恢復機會越大。病人有機會於治療後兩至四星期出現聽力好轉。曾有病例是一名年青病人突然發現一邊耳朵聽力下降而求診,向其處方藥物後,於四星期內成功令聽力恢復至理想程度。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調節生活壓力,作息定時,放鬆心情,亦有助恢復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