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出現痕癢、痛楚或濕悶感,不少人第一時間以為是耳垢過多,嘗試以棉花棒自行清理。然而,這些表面看似簡單的症狀,實際上可能是外耳道感染,尤其是霉菌性外耳道炎。這種疾病在全球均有出現,並非香港的潮濕環境獨有,其實與個人習慣及體質有密切關係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懿行
霉菌性外耳道炎並非特定地區才有的疾病,醫學名稱為 Otomycosis,又稱「耳黴菌症」,是由霉菌感染外耳道所致。外耳道位於耳膜外,是耳部與外界接觸的位置,較易因濕度、通風不良等因素造成發炎。與細菌性外耳炎相比,霉菌感染多在較暖濕的環境中滋生,由於耳道本身狹窄,若經常出汗、潮濕,便為霉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。
勿用不潔物品清潔耳朵
病人患上此病的原因各異,有些人抵抗力較弱,有些人長期或不當使用抗生素,例如未經醫生指示,自行購買抗生素耳藥水使用,殺死了耳道內原本存在的正常菌群,反而令霉菌乘虛而入。此外,部分人習慣以不潔物品清潔耳朵,如手指指甲、棉花棒、甚至金屬器具,容易刮損耳道表皮,令霉菌有機可乘。亦有部分患者經常游泳或長時間戴耳機,造成耳道潮濕,也屬高危群組。
患者感染霉菌性外耳道炎後,常見的症狀包括耳朵痕癢、疼痛、濕悶感,以及出現異常分泌物。分泌物的顏色可能為白色、灰色或黃色,質地不一。部分患者會出現聽力變差的情況,主要是因分泌物阻塞導致聲音傳導受阻。病情可急可緩,部分個案屬間歇性發作,也有些人因為炎症長期存在,轉為慢性狀態,長期感到耳癢但未必劇痛。
診斷方面,醫生會先詳細了解病歷,包括症狀出現的時間、是否曾經歷過類似病情、有無慢性病如糖尿病,是否有使用耳塞、清潔耳道習慣等。其後會安排用耳窺器和顯微鏡檢查耳道情況,了解是否有分泌物、紅腫等,必要時更會抽取分泌物樣本化驗,以確認致病原為霉菌或細菌,亦有可能兩者同時存在。經檢查後,若耳道阻塞嚴重,醫生會用儀器吸走分泌物,再針對病因處方相應耳藥水治療。
耳垢會自然向外排出
整體而言,霉菌性外耳道炎有機會反覆發作,故患者除遵從醫囑外,更應改善生活習慣,例如避免自行使用棉花棒深入耳道,不應以手指或不潔器具清理耳垢。
耳道其實具有自我清潔功能,耳垢會自然慢慢向外排出,無須刻意清除。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耳道內環境,使之更易受感染。
部分患者在耳道進水後感到不適,可以風筒在耳外吹風,但必須注意距離和溫度,避免過熱或太近而灼傷耳皮膚,也可以乾毛巾輕拭耳廓外圍,並讓耳道風乾。
霉菌性外耳道炎症狀不適會影響生活質素,市民如出現持續耳癢、疼痛、分泌物異常或聽力改變等症狀,應及早求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,避免自行用藥導致延誤病情或處理不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