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會在背部、胸口、甚至臉上出現一粒粒紅疹,外觀上與暗瘡相似,並伴隨痕癢,因此不少患者都誤以為是「爆瘡」,自行購買控油、抗痘產品處理,卻發現情況久久不退,甚至越來越嚴重。其實,這很可能不是暗瘡,而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皮膚感染「皮屑芽孢菌毛囊炎」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前會長連慰慈

夏季發病較多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是由一種名為皮屑芽孢菌的酵母菌引起,這種菌可寄存在於我們的皮膚之上,平時對身體無害,但當皮膚處於濕熱環境、油脂分泌過多,或是當免疫力降低、或曾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藥物時,這種酵母菌便容易繁殖並入侵毛囊,引發發炎反應,形成丘疹。

這種疾病在夏季發病較多,最常出現在皮脂腺分布較多的位置,例如背部上半部、胸口、額頭髮線、甚至臉部。這種感染可常見於以下人士身體皮脂分泌較多的部位:

•常穿緊身或不透氣衣物,例如健身後未即時更衣

•有大量出汗、皮膚長時間處於濕熱環境

•曾經或正在使用抗生素、類固醇藥物

•免疫力較低的人士

•經常使用不透氣衣服遮掩皮疹位置,反而令情況加劇

臨床上,近年因皮屑芽孢菌毛囊炎而求診的個案略有增加,可能與氣候變化、生活習慣改變,以及市民對皮膚健康認知提高有關。此症在男女之間並無明顯性別差異,但由於與皮脂分泌有關,多見於較年輕及皮脂旺盛人士。

真菌性毛囊炎的患處經常痕癢、分佈密集、沒有粉刺,而患者常見曾有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、或免疫力減低的病史;而暗瘡通常較為局部、丘疹帶有粉刺、較少痕癢。這些都是重要的分辨依據。若有懷疑,醫生可透過皮膚樣本化驗確認真菌的存在。

雖然皮屑芽孢菌本身具有輕微傳染性,但與「癬」類真菌(如香港腳)不同,它主要受個人體質與環境影響。例如,曾經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藥物,會破壞皮膚的正常菌群平衡,令這種酵母菌迅速增長。另外,免疫力較弱的人也會更易受感染。

大部分個案透過外用抗真菌藥膏,已可有效控制病情,嚴重或反覆發作的情況才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藥物。治療期間,應避免即時進行出汗量大的活動,讓藥物有足夠時間發揮效用。如需口服藥,亦須留意是否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,並避免飲酒。

日常生活方面,建議保持皮膚乾爽,尤其是運動後應即時沖涼及更換衣物。沖涼後要徹底抹乾,衣物選擇上以透氣寬鬆為主。此外,使用抗生素及類固醇應謹慎,切勿自行長期使用。

保持良好衞生習慣避免復發

不少網上討論提到天然產品如椰子油或茶樹油,對改善皮膚狀況有幫助,但這些說法大多缺乏臨床實證支持,個別使用者或許感到舒緩,並不代表能夠真正根治問題。如遇症狀持續或惡化,應盡快求診,不宜延誤。

至於治癒後會否復發?若原本的誘發因素未改善,如皮膚仍然悶熱、經常使用不透氣衣物等,的確有機會再次出現症狀。不過,只要妥善治療、調整生活方式,大部分個案都能得到良好控制。雖然未有證據顯示與壓力有直接關係,但精神壓力過大亦會削弱免疫力,間接影響復發機率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皮膚病。只要能正確認識、及早診斷並配合醫囑治療,再加上良好的日常護理,大多數個案都能迅速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