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因為牙齒排列不一、外觀儀容,以至上下排牙齒前後差距太大而造成的咬合問題等原因而箍牙。雖然箍牙越早做越好,但年長人士如果遇上咬合問題、牙齒「走位」等,除了消極地等待恆齒脫落,以便佩戴假牙,及時箍牙對他們的牙腔健康也大有裨益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牙科醫生黃凌旻

我們常說的箍牙,正式名稱是牙齒矯正,是一種治療歷史悠久的治療方法。最簡單的概念,是利用外力移動牙齒,把牙齒排列整齊,改善外觀和咬合,使病人更容易清潔和保養牙齒。

不論是傳統的鋼線,抑或現在的透明牙箍,箍牙原則都是利用適中的力度,經過足夠的時間,慢慢移動參差不齊、排列不一的牙齒至理想的位置,或填補牙腔的缺口。由於恆齒長出後,牙齒位置便大致定型,所以青少年是接受箍牙治療的黃金時間。

不過,矯齒並非年輕人的專利,只要牙周健康,經醫生評估風險和治療時間,任何年齡層甚至長者也適合治療。

很多壯年人以至長者,都認為牙齒已經用了幾十年,退化、有毛病是必然,不如等待其自然脫落,鑲假牙了事,無謂再花錢矯齒。就像感冒初起時愛理不理,到嚴重肺炎或有生命危險時才衝往急症室,這種想法值得商榷。

事實上,臨床不少長者都會因為修復牙齒而矯齒。例如年輕時有些牙齒被拔了,但缺口一直沒有修復,導致旁邊和對面的牙齒走位;到年老時想鑲假牙修復,才發現空間不足。這時候,牙醫可以透過局部矯齒,為長者的牙腔騰出空間,然後鑲假牙。也有些長者缺失了很多牙齒,當他們想進行矯齒時,醫生會評估餘下的牙齒夠不夠力作支點移動牙齒。如果支點不足,有時需要利用骨釘作支點移動牙齒。

此外,有些老友記其實自小就有咬合不正、倒及牙或牙齒排列不一的問題,但一直沒有箍牙,到了需要假牙時,假牙未必能放在最理想位置,咬合功能就未必達到最理想水平。也有一些長者在部份牙齒脫落後,鑲嵌假牙時,因為牙腔位置不足而需要先箍牙,把一部份牙齒移至較適合位置,才能做後續的植牙或牙橋等其他治療。

其實,隨着時代發展,很多老友記仍然有活躍的社交圈子,甚至仍繼續工作、做義工。因工作和社交需要,很多長者希望透過牙齒矯正改善美觀和咬合。替長者進行評估時,牙醫會留意長者的牙周健康,蛀牙風險,咬合承受力,口水分泌量,面部肌肉協調和牙齒清潔能力等因素,建議長者矯齒的方法。牙齒陪伴我們一輩子,當它們出現毛病,及早照料它們,才是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