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內有多種器官,其中「腹壁」猶如紙盒一樣,載滿了肝、腎、大腸、小腸、胃、卵巢、子宮等不同器官,但隨着年紀漸老,腹壁肌肉開始弱化,令「紙盒」產生「缺口」導致器官向外擠壓,亦就是困擾不少都市人的小腸氣(醫學正名為「疝氣」)。惟小腸氣難以透過藥物治療,病人若察覺異樣,應及早求醫透過手術根治。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外科專科醫生陳偉強醫生

小腸氣可發生在嬰兒、兒童及成年人,在長者中腹肌溝的小腸氣最為常見。病人早期未必察覺情況,但當腹壁內的缺口漸大,病人咳嗽、大笑、提重物、舉重等動作令腹部受壓時,開始會感覺腹肌溝有腫塊突出。隨着病情惡化,病人即使沒有令腹部大幅受壓,簡單如咳嗽、小便等亦會令腹壁內的器官向外擠壓,要自行將腫塊推回腹壁內,嚴重者甚至全日出現病徵。

當病人患有小腸氣而未有及早求醫,一旦出現劇痛、發燒和休克的情況才到急症室求醫,可能已經出現腸道缺血壞死,甚至腹膜炎等併發症,嚴重時可以致命。即使醫生立即安排手術,病人由於並非空腹狀態,或過去一直服用薄血藥等風險因素,均會令手術風險大增,或最終出現性命危險。

醫生為病人診斷時,會要求病人作咳嗽以增加腹腔內壓,逐檢查兩邊腹股溝是否有腫塊以斷定是否患有小腸氣。由於腫塊亦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如良性腫瘤、水囊或淋巴腫大等等,醫生或會建議進行磁力共振、超聲波等檢查。

由於小腸氣屬於人體生理結構疾病,暫時未有有效藥物根治,醫生會按臨牀病情嚴重情況,適時建議病人接受手術。手術一般分為傳統及微創方法,兩者均是透過置入外科手術專用的纖維膜,以針線固定位置並覆蓋腹股溝缺口。因纖維膜可刺激周圍肌肉組織,兩者會慢慢融為一體,讓原來的缺口重新鞏固,防止腹壁內的器官再次滑出。

在未有纖維膜的出現前,醫生會直接將缺口以針線縫合,但病人術後小腸氣的復發較高。相反,現時不論傳統或微創手術的成功率均高達九成以上,復發機會甚低,而微創手術有機會減少痛楚及住院時間,至於病人適合那種手術應諮詢醫生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