瑪嘉烈醫院三名腫瘤科醫生早前疑因感染病菌相繼不適,其中一名年輕醫生不幸離世,引起公眾關注。調查顯示,死者體內發現的並非早前懷疑的大腸桿菌,而是本港首次發現的C組輪狀病毒。消息一出,不少市民對此病毒產生疑問,擔心會否構成新一輪傳染風險。

撰文:醫善同行醫學顧問、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前會長連慰慈醫生

根據港大微生物學系的鑑定報告,離世醫生體內多個樣本驗出 C 組輪狀病毒,無證據顯示在醫院內出現爆發。事實上,輪狀病毒在醫學界並不陌生,但以往絕大多數本地個案屬A組病毒,C組則極為少見。

輪狀病毒是一類常見引起腸胃炎的病毒,其中A組最為普遍,亦是現時疫苗主要針對的對象。C 組輪狀病毒則因個案數量偏少,加上市面上常用的檢測工具多以A組為目標,C組猶如長期「隱身」,較難及早識別。

透過「糞口途徑」感染

不過,C組輪狀病毒與A組在臨床表現上相似,均可引致腹瀉、嘔吐、低燒和肚痛等症狀。C組輪狀病毒的傳播方式亦與A組相同,主要透過「糞口途徑」感染。當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病毒,若在處理或清潔過程中衞生措施做得不足,病毒便有機會污染雙手、物品表面、食物等,繼而透過進食或飲水進入體內。

C組輪狀病毒的傳播方式亦與A組相同,主要透過「糞口途徑」感染。當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病毒,若在處理或清潔過程中衞生措施做得不足,病毒便有機會污染雙手、物品表面、食物等,繼而透過進食或飲水進入體內。

不少人疑惑食水是否傳播媒介之一。事實上,如飲用水受病毒污染,同樣可引致感染,而有時候較少數量的輪狀病毒,也可對某些體弱群組(如幼童)或免疫力低下者構成感染風險。因此,保障食水安全和個人衞生十分重要。

一般而言,輪狀病毒的潛伏期較短,約48小時內發病。大部分患者屬輕至中度感染,但對嬰幼兒、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力減低的人士來說,有一定機會出現嚴重症狀,並引致脫水、腎功能受損等併發症。C 組輪狀病毒較多發生在年紀較大的小朋友或成年人身上,臨床病徵相比A組較輕微。

未有預防C組輪狀病毒疫苗

市面上的輪狀病毒疫苗,主要針對A組輪狀病毒,未有針對C組輪狀病毒,所以,防疫關鍵仍在於日常生活中的衞生習慣:正確洗手程序、確保食物煮熟、避免飲用來歷不明水源,對幼童及長者尤為重要。

至於是否引致慢性腸胃問題,其實輪狀病毒屬急性病毒感染,患者痊癒後一般不會長期帶病毒,也不會引起慢性病。不過若反覆感染腸胃炎,則可能反映出潔手措施或個人或食物衞生關注未足,應加強關注。

雖然 C組輪狀病毒至今仍屬罕見個案,但其具傳染性,假如日後在幼兒院舍、醫院、學校等環境出現,也不排除會造成小型群組爆發。家長及照顧者應教育小朋友妥善洗手、避免共用餐具或杯具,亦應特別留意孩童如出現腹瀉等病徵時應及早就醫,防止進一步傳播。